王家騏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航天界,王家騏是個響當當的名字,他與載人航天工程密不可分。
人物簡介
長期從事大型光學精密儀器設計、空間對地圖像信息獲取技術研究及總體誤差理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家騏論分析,研發(fā)了中國重大和重點工程需求的多種型號的大型、高集成度和高精密度的光學和光電儀器,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提高了中國有關領域的技術水平,取得了多項國內領先、填補國家空白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曾獲國防科委科技成果三等獎、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發(fā)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突出貢獻獎等。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振興吉林立功活動特等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章、第二屆中國科協(xié)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
人物生平
王家騏,光學儀器專家。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40年2月生于江蘇蘇州。1963年畢業(yè)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1966年獲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碩士學位?,F任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精密機械分會理事長、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機械分會主任委員。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大型光學精密儀器設計、空間對地圖像信息獲取技術研究及總體誤差理論分析。研究和開發(fā)了我國重大和重點工程需求的多種型號的大型、高集成度和高精密度的光學和光電儀器,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提高了我國有關領域的技術水平。
神舟沖天,震撼世界。作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tǒng)空間分系統(tǒng)設計師的王家騏,參與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等重大工程任務,取得了多項填補國內空白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光電事業(yè)發(fā)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要成為一名光榮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為祖國爭光!”這是青少年時代王 王家騏參與傳遞北京奧運圣火家騏的夢想。為此,他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提起王家騏,同事們都說:“王老師工作起來,有一股子鉆勁,有一種忘我的拼搏精神。”就是憑著這股鉆勁、韌勁和拼搏精神,他帶領課題組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一項又一項科研重任。
30年來,王家騏致力于探索光學信息獲取技術的研究,結合國家重大工程中的光學精密儀器的研制工作,對兩類典型的有效載荷總體設計理論與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研制出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多種型號光電測控儀器和航天有效載荷,填補了國內空白。
上世紀60年代末,他主持研制某型號光電測控儀,僅用兩年時間就研制成兩臺樣機,并通過了鑒定,1978年獲國家科技成果三等獎。1976年又主持光電測控儀二型研制,使其性能進一步提高并通過鑒定,1981年獲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獎。1980年,主持光電測控儀正樣研制,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經得起各種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1987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年,他主持研制星敏感器和星光仿真器。經過3年的研究探索,完成研制任務,裝備了有關實驗室,1991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至今,他帶領科研群體建立的長春光機所航天有效載荷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基地,目前承擔了多項科研工作,在國內享有盛名。
面對事業(yè)上取得的一系列豐碩成果,他總是謙遜地說:“這些成果凝結著我們長春光機所幾代人的心血,得益于國家、省及長春市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和我一起苦熬了多年的課題組成員們。他們讓我感動,我欠他們的太多了!”提起“神五”、“神六”飛天,提起和自己一起日夜苦戰(zhàn)的同伴們,他的眼睛一次次地濕潤了。他說:“多年來,我們沒有過過星期六、星期日,每年的元旦、春節(jié)、‘五一’、‘十一’都不放假。在我們這群人的腦子里,壓根就沒有休息的概念。這么多人跟我一塊干,這么累,而且還沒有加班費,我真過意不去。他們真是好樣的。”多年磨一劍,其中的酸甜苦辣,都被成功的、喜悅的淚水沖淡了。
如今,王家騏正帶領他的課題組,繼續(xù)致力于“神舟七號”、“ 王家騏院士在工作中神舟八號”飛船應用系統(tǒng)性能更加卓越的航天有效載荷研制。王家騏的任務更重了,責任也更大了。
王家騏先后當選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政府科學技術與工程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精密機械分會理事長、吉林省光學學會理事長、吉林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副主席、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員。他曾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p#分頁標題#e#12項以及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章等多項榮譽。
個人榮譽
王家騏是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66年,在長春光機所研究生畢 王家騏出席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業(yè)留所;曾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所長、所總工程師等職;現任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獲國家發(fā)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一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章等各種獎勵。
60年代末,他主持研制某型號光電測控儀,僅用兩年時間就研制成兩臺樣機,并通過了鑒定,1978年獲國家科技成果三等獎。1976年,又主持光電測控儀二型研制,使其性能進一步提高并通過鑒定,1981年獲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獎。1980年,主持光電測控儀正樣研制,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關鍵,經得起各種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1987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年,他主持研制星敏感器和星光仿真器。經過3年的研究探索,完成研制任務,裝備了有關實驗室,1991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至今,他帶領科研群體建立的長春光機所航天有效載荷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基地,目前承擔了多項預研工作,在國內享有盛名。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