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模仿不起眼的葉子,在光伏材料表面制成微觀褶皺,顯著提高了輸出功率,他們采用的是柔性、低成本太陽能電池。
這個研究小組是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科學家領導的,他們的成果4月22日在線發(fā)表在《自然•光子學》上,題為《細紋和深皺褶用作光伏材料的光子結構》(Wrinkles and deep folds as photonic structures in photovoltaics),報道說,褶皺使發(fā)電量增加了47%。魯越臨(Yueh-Lin (Lynn) Loo)是首席研究員,他說,精細校準的褶皺在電池板表面會疏導光波,提高光伏材料的暴光量。
“在平面上,光線或者被吸收,或者被反射回來,”魯越臨說,他是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和生物工程教授。“添加這些曲線,我們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波導。這會帶來更多的機會,使光被吸收。”
研究小組工作中使用的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是用相對便宜的塑料制成。目前,太陽能電池板通常是用硅制作,既脆弱,也比塑料昂貴。到目前為止,塑料電池板還不實用,沒有廣泛使用,因為它們的能量生產(chǎn)太低。但是,研究人員一直在增加這一效率,目標是創(chuàng)造一種廉價,堅韌和柔性的太陽能發(fā)電材料。
微觀褶皺提高太陽能電池的輸出功率和耐久性
如果研究人員可以增加塑料電池板的效率,那這種材料發(fā)電,就可以采用表面陣列,可以采用插入窗口的電池板,也可以覆蓋在外墻上或背包上。
“這是柔性的,可彎曲,重量輕,成本低,”魯越臨說。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研究人員都是集中增加塑料光伏材料本身的效率。最近的進展很有希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小組發(fā)布一種系統(tǒng),具有10.6%的效率。這就是接近10%至15%的水平,被視為瞄準商用的開發(fā)。
金鐘福(Jong Bok Kim)屬于研究小組,他發(fā)現(xiàn),微觀褶皺可顯著提高太陽能電池的功率
魯越臨說,這種褶皺方法有望提高這些數(shù)字。因為這種技術適應大多數(shù)塑料光伏材料類型,應該會全面提升效率。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工藝,你可以用任何材料,”她說。“我們已經(jīng)用其他聚合物進行了測試,效果很好。”
金鐘福是化學和生物工程博士后研究員,也是論文的首席作者,他解釋說,《自然•光子學》論文描述,電池板表面的褶皺會引導光波,穿過材料,方式上很像河槽疏導水流穿過農(nóng)田。研究人員使光線彎曲,穿過材料,基本上可以捕捉光線,使進入光伏材料內(nèi)部,停留一段較長的時間,從而更多地吸光和發(fā)電。
細紋向褶皺的結構演變
“我預計,這會增加光電流,因為褶皺的表面很類似葉子的形態(tài),葉子這種自然系統(tǒng)具有很高的捕光效率,”金鐘福說,他是化學和生物工程博士后研究員。“然而,當我真正在褶皺表面制成太陽能電池時,它的效果比我預期的更好。”
雖然這一技術帶來整體的效率提升,但是,效果尤其顯著的是在紅光部分光譜,具有最長的可見光波長。傳統(tǒng)的太陽能電池板效率大幅度下降,就是因為光的波長增加,頻譜接近紅外光時,幾乎沒有光可吸收。但是,褶皺技術可以增加這端光譜的吸收,約增加600%,這是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的。
“如果你看一下太陽光譜就發(fā)現(xiàn),有很多陽光我們都浪費了,”魯越臨說。“這是一種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在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系霍華德•斯通(Howard Stone)實驗室,研究小組創(chuàng)造了這種皺褶表面,他們仔細加工了一層液體感光膠粘劑,是采用紫外線進行固化。通過控制不同部分膠粘劑的固化速度,研究小組就可以把應力引入材料中,在表面生成波紋。較淺的波紋算作細紋,較深的被稱為褶皺。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表面兼有細紋和褶皺,會產(chǎn)生最好的效果。
雖然這一過程背后的數(shù)學很復雜,但是,實際生產(chǎn)非常簡單。魯越臨說,這相當實用,可用于工業(yè)領域。
“一切都取決于這一點,事實上,你可以重復形成這種細紋和褶皺,”魯越臨說。“通過控制應力,我們就可以引入或多或少的細紋和褶皺。”
另一個好處是,這一工藝可以增加太陽能電池板的耐用性,減輕彎曲的機械應力。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電池板采用褶皺表面,彎曲后仍然可以保持有效性。標準的塑料電池板的能量生產(chǎn),彎曲后會減少70%。
魯越臨說,研究人員是從葉片中取得他們的靈感。葉子看似簡單的東西,其實是一項神奇的天然工程。它的綠色表面構造完美,可彎曲和控制光線,確保最大量的太陽能可以被吸收,以創(chuàng)造能量和營養(yǎng)素,供應樹木。最近的研究是金品楠(Pilnam Kim)搞的,他是斯通實驗室的博士后研究員,他深入研究的,是如何用這些微觀結構合成一些裝置。
“如果你非常細致地觀察葉子,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并不平滑,它們有各種各樣的結構,”魯越臨說,他也是普林斯頓大學安德林格能源與環(huán)境中心(Andlinger Center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副主任。“我們想模仿這些幾何效應,合成人造捕光系統(tǒng)。”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