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梅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訊(記者任娜 通訊員李立晗)“發(fā)動機是飛機的心臟,守護戰(zhàn)鷹健康的心臟,就是我們神圣的職責。”這句話出自西安理工大學材料學院1995級焊951班校友孫紅梅之口。航空發(fā)動機是飛機的心臟,給飛機發(fā)動機維修就是在心臟上做手術。央視《新聞聯播》系列節(jié)目《大國工匠》,5月2日的“大國工匠”講述的就是這位飛機心臟的“主刀醫(yī)師”孫紅梅。
1999年孫紅梅從西安理工大學畢業(yè)后,懷著對軍人的崇敬和航修事業(yè)的熱愛,毅然選擇了群山環(huán)抱、交通不便的5713工廠,一干就是20余年。20多年來,她甘于奉獻,執(zhí)著堅守,扎根修理現場破解技術難題,無償加班將近1500個工作日;堅持以匠心致敬初心,先后主持參與20余項科研項目、30余項特殊修理項目,解決了近百余項修理瓶頸,保障了600余臺發(fā)動機,像外科醫(yī)生一樣,將戰(zhàn)鷹心臟的“傷口”完美縫合。
2017年,她憑借過硬技術和突出業(yè)績貢獻,當選空軍首屆“金牌藍天工匠”。主持參與的科研項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被中央文明辦評為“中國好人”。
孫紅梅堅持軍品必為精品的理念,在工作中敢闖敢試、將無數次“不可能”變成“可能”,研究了10余項裝備核心修理技術,可靠性甚至超過制造廠新品。在某型發(fā)動機燃燒室機匣裂紋精密修復中,她靈活應用多種焊接修復技術,自創(chuàng)相關技術攻克狹小空間盲焊難題。她深入研究脈沖激光焊接技術,實現機匣“天窗”快速精密修復,經過一系列修復后變形量不大于0.003mm,并杜絕了次生裂紋產生,成功修復燃燒室機匣30余臺,成為領先國內同行業(yè)的關鍵技術。在恢復某型渦輪葉片阻尼凸臺研究中,她研究制定微熔焊工藝,優(yōu)化調整工藝流程,同時組織開展脈沖激光焊接技術研究,使葉片焊接合格率由原來的50%提高到98%,修復百余臺發(fā)動機。在解決高導內機匣變形超差難題中,她從機件安裝方式、工作應力、材料性能等方面深入研究機件變形超差原因,帶領團隊通過近百次試驗,解決了空間異形曲面焊接難題,最終變形量由原來的1.2mm降至0.01mm,大幅提升了裝備修理質量。
孫紅梅深知,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升工廠軟實力,還能為產品質量提供更可靠的保證。一直以來,她密切關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焊接技術的研究成果及發(fā)展趨勢,積極引進、消化吸收,致力于將先進工藝和技術引入發(fā)動機修理中,形成先進焊接修理能力。針對傳統(tǒng)焊接方式對鈦合金材料零件性能造成很大損傷和變形的問題,引進激光焊接工藝,面對國內無相關參考標準、操作難度大、風險高等難題,她帶領團隊進行攻關,著手設計全新工裝夾具,經過近兩年上百次實驗,摸索出適合航空發(fā)動機零部件再制造的激光焊工藝,在系統(tǒng)內首次編制“激光焊工藝和質量檢驗標準”,攻克了鈦合金零件焊接變形的難題。她積極開展激光沖擊強化工程化應用,提高發(fā)動機部分零部件的抗疲勞性能,在600余臺發(fā)動機上推廣應用,解決了該類零件易出現疲勞斷裂的問題。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工廠延期開工。復工復產后,孫紅梅帶領她的攻關團隊加班加點,搶進度保周期。孫紅梅與相關人員組建聯合攻關組,一直緊跟現場修復故障、排除隱患、制定方案,為解決難題及時提供技術支撐,保障了生產的正常進行。
在個人成長的同時,孫紅梅更關注技藝的傳承推廣,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工廠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紅梅工作室”。她利用工作室平臺,以科研項目為牽引,以解決裝備修理瓶頸問題為抓手,發(fā)揮“孵化器”的作用,加速了青年技術人才成長,提升專業(yè)技術能力,團隊成員逐步成長為技術能手和工廠一、二級技術專家。
轉載請注明出處。